首頁 > 養生頭條 > 健康科普 > 防治胃腸癌要普及消化內鏡

防治胃腸癌要普及消化內鏡

來源:養生科普網    閱讀: 544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受訪專家:中華醫學會消化內鏡學會名譽主任委員於中麟


1956年,我從天津醫科大學畢業,3年後成爲北京友誼醫院的一名消化內科醫生。從醫六十年,我參與了我國胃鏡引進和胃癌防治、研究的各個階段,同時也看到了我國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與進步。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些我的思考和感悟,希望能對你的健康生活有幫助。

防治胃腸癌要普及消化內鏡

防治胃癌從篩查開始

消化系統從人一出生就開始工作,對於人體健康非常重要。消化系統將從外界攝入的食物轉化爲能量,從而維持生命活動。因此,消化系統最直接受外界影響,得病範圍也很廣。

以胃爲例,胃就像是一個“磨盤”,將食物研磨成糜狀,送入小腸以供吸收。但每天持續地工作,“磨盤”常年地轉,還會飽經苦辣酸甜冷熱等刺激,必然會有些部位被“磨平”。因此,無休止的工作導致胃慢慢地受損,自身不斷產生炎症。除了剛出生的嬰兒以外,人人都有患慢性胃炎的可能。此外,幽門螺桿菌感染、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也是消化道的常見病,其中,最嚴重的就是胃癌。

目前,我國胃癌發病率和死亡率在惡性腫瘤中均佔第二位。2015年中國癌症數據報告顯示,每10萬人中有近31位胃癌患者,全世界大概一半新發胃癌患者和死亡病例都在我們國家,加上食管癌、大腸癌就更多了。消化道疾病防治已成爲較爲嚴峻的問題。

上世紀70年代,我開始着手癌症防治工作。當時,消化科醫生的診斷主要靠患者病史、體格檢查,以及放射科提供的報告。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我國引進了消化內鏡,醫生可以直接通過內鏡篩查食道、胃、小腸、大腸黏膜的變化,我國早期胃癌發現率逐漸上升。但發現率仍處於較低水平,平均只有10%左右,而在日本,百分之六七十的早期胃癌都能通過胃鏡發現。這說明我國早期胃癌篩查推廣這麼多年,大家的認識還沒到位。

早期胃癌的症狀不明顯,往往通過篩查才能發現。對胃癌來說,早發現早治療非常重要,有助於降低癌症死亡率。早期胃癌可以完全治癒,早期5年生存率超過90%,而我國約90%胃癌患者發現時已屬於進展期。較晚期的胃癌患者只能通過治療延長生存期,即使接受了外科手術,5年生存率仍低於30%。可以說,發現胃癌的時間早晚是死亡的分水嶺。

2009年,因陝西胃癌高發區的癌症死亡率太高,我自己籌集資金到當地做胃癌篩查,幫老百姓普及胃癌早期篩查的知識,提高他們的認識。當時,在外打工的人都特意回家鄉做篩查。我們檢查了一千五百多人,發現了10個早期胃癌患者。其中一個是幫忙組織篩查的大隊書記,當時他沒有任何症狀,也從沒想過胃有毛病。經過治療後他很健康。如果不斷進行早期篩查,肯定可以降低胃癌死亡率。

防治胃腸癌要普及消化內鏡 第2張

胃腸鏡檢查還需廣泛普及

胃腸鏡檢查是診斷早期胃腸癌的最有效手段,但是該項目的普及還存在一些問題。一來,如今不少體檢太一般化,未包括胃腸鏡檢測的不在少數。不少人看到化驗單指標正常就認爲沒問題,實際上,簡單的心電圖檢查,有時根本無法檢測出心肌梗死等病症;抽血化驗也不能查出胃癌細胞,加強體檢實用性至關重要。

二來對胃癌早期篩查認識不足。老百姓對胃鏡有恐懼感,怕難受,不願意去做。如果早期胃癌患者放棄篩查的機會,等到胃癌發展成晚期,治療便難上加難。

還有一點是人才難到位。我曾想成立一個癌症防治門診,但因常規胃鏡檢查需求太大,醫療人員配備緊張,未能持續下去。醫院“蓋房”容易,但培養隊伍卻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兒。

要推廣胃腸鏡普查,就要將其納入到日常體檢項目。同時,還要加強宣傳,如果大家認識到早期篩查胃腸鏡的重要性,可能就會主動來做胃腸鏡,否則不少人會避而不“查”。

由於很多胃癌患者沒有明顯胃部不適,甚至毫無症狀,可一旦發現就是進展期,我建議胃癌高發地區,比如遼東半島、山東半島、長江三角洲、太行山脈和甘肅等地的居民,40歲以上應每年做一次胃腸道檢查。非胃癌高發地區居民,每2~3年應做一次檢查。

防治胃腸癌要普及消化內鏡 第3張

防癌和脫貧一樣重要

上世紀70年代,我曾到食管癌高發區——河南林縣,參加食管癌防治工作。當地流行兩句話:“緊噎慢噎,三個半月。”“十個癌症九個埋,還有一個不是癌。”說的就是當地食管癌高發的往事。那時,老百姓發現了早期食管癌但不願意治,因爲當時的治療手段單純依賴外科手術,要開胸手術,把食道切掉。老百姓認爲不治療的話,帶着癌還能活好幾年,做了手術,勞動力就受限了,還要花掉不少積蓄。

經過多年的防治工作,林縣的食管癌發病率已逐步下降,而且早期食管癌、腸癌、胃癌治療也有了新進展,在內鏡下用微創的方法就可以治療,免去了開胸之苦,花費也大大減少。2015年,我在結腸鏡下被查出早期結腸癌,後來又兩次查出早期胃癌,都是胃腸鏡下切除的,我國的內鏡微創技術已經比較成熟了。

防癌工作應與脫貧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除了多宣傳鼓勵大家早診斷早治療,還可以把內鏡篩查納入醫保,爲大家免去部分花費的困擾。而且醫院可以給癌症檢查“開綠燈”,優先做癌症篩查。

醫生在保護世間最寶貴的財富

醫療技術接班人的隊伍必須跟上。醫療人才的培養不是一天兩天的,畢業要規培3年,碩士讀完了還要考博士,畢業後已經30歲左右了,到五六十歲就退休,這樣一來,給人民貢獻的工作年限縮短了大部分,而且一些博士沒有經歷過臨牀實踐,也不太會看病。因此,人才培養要分清目標,究竟是培養臨牀醫生,還是科研人才。讓科研人才瞄準發展前沿,腳踏實地,專注做研究實幹;讓臨牀醫生注重臨牀實踐,一步一腳印,重點放在患者身上。

臨牀醫生在培養和成長過程中,不僅要重視實踐,還要不斷總結經驗,在糾錯中成長。多年前,一個20多歲的患者讓我印象很深。他在門診做了一大堆檢查、化驗,卻沒診斷出病因。後來,他輾轉來到我這。我一摸肚子就發現是結核性腹膜炎。摸肚子這麼簡單的事,卻被此前的門診醫生忽略了。現在,還有一些醫生基本上不做體格檢查,靠問病情、看化驗單診斷疾病是有欠缺的,醫生還需多實踐。

在日本,胃鏡醫生的培養方式就很好。每天早上8、9點鐘,醫院門診開始;但早在7點鐘,胃鏡醫生就上班了。上班後,全體醫生先一起討論昨日的胃鏡診斷,帶教的醫生指出可能存在的問題,進行改正。我認爲這種培養模式很好,但現在國內還沒有醫院採用。

人是世間最寶貴的財富,而醫生在保護世間最寶貴的財富。作爲一個醫生,首先要能設身處地地體會患者的痛苦,當作自己的痛苦來治療,全心全意對待病患。現在有些醫患矛盾事件,這只是個別事件。我也希望患者和家屬理解,沒有醫生不想治好患者的病。但醫學是個正在不斷髮展、不斷更新的學科,很多疾病還未能找到治癒的方法,醫生只能盡其所能幫助患者緩解痛苦。

防治胃腸癌要普及消化內鏡 第4張

我的健康心得

不要輕信所謂的“養生之道”。不少媒體都在講養生之道,但有不少鼓吹人蔘、冬蟲夏草的神奇功效。實際上,解放初期就有這些說法,但當時北京人口的平均壽命才37歲。如今提高到了82歲,可見壽命延長和健康水平的提高,是我國預防醫學科學發展的成果。

不要拖延忽略小病。中國人生病喜歡“扛”,很多人覺得拉肚子、胃腸不適是小病,扛着不去就醫,這樣潛藏的風險很高。雖然有的疾病只是小問題,有的不能立即治好,但終究可以診斷清楚,以免耽誤病情。

不要對生命過度追求。人都希望活得越久越好,但長生不老是不切實際的。我今年88歲,也不奢望有99歲的高壽。這麼多年來,我得過5種癌症。治療前後,該吃飯時吃飯,該睡覺時睡覺,生活並未因疾病造成任何影響,現在身體也挺好。不少人患癌後開始憂心忡忡、寢食難安,恐懼並不能幫我們戰勝疾病,還是要順其自然,保持平衡的心態。

老年人適當補充鈣、維生素。人到老年,牙口不好,消化也不好,飯量變少,就容易缺少營養素,可以根據男女的生理特點適量補充,女性多補鈣,男性多補維生素。

飯要多在家裏吃。雖然國家一直在整頓餐飲衛生,但現在還有很多飯館廚房衛生不達標。而且外賣、餐館食物油鹽含量都比較高。儘量選擇在家裏吃飯,外出吃飯時要注意飲食衛生。


【版權聲明】本文爲生命時報獨家授權的原創文章,請勿轉載、抄襲或改寫。

今日頭條
常見疾病
醫界要聞
健康科普
醫療資訊
曝光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