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養生頭條 > 醫界要聞 > 暴力襲醫事件不消停 醫患間深仇大恨從何而來?

暴力襲醫事件不消停 醫患間深仇大恨從何而來?

來源:養生科普網    閱讀: 477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兩年前,安徽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經歷了一次刻骨銘心的“傷痛”,五名醫護人員被患者追砍致一死四傷。兩年後,類似的悲劇在安慶市立醫院重演,護士許某被一名即將出院的女患者捅傷。因用力過猛,13釐米長的刀刃折斷在許某腹腔。

這一次的“痛”,讓醫患關係這一併不新鮮的話題以沉重的方式,再次成爲輿論關注焦點。

暴力襲醫事件不消停 醫患間深仇大恨從何而來?

醫患之間並無深仇

“現在的醫護人員從業環境現在非常不好,暴力襲醫事件就沒有消停過。”武警安徽總隊醫院心理科主任柯茂林說。

記者查閱了近期的公開報道發現,僅今年5月全國就接連發生了數起醫護人員被打事件。

5月20日,蚌埠一女子因醉酒被送往醫院,不料與護士起了爭執。她和男友對兩位護士大打出手。同日,鎮江某醫院的一名病人家屬因不滿父親住院牀位被調動,突然打砸護士站,一護士被打傷。5月12日正值國際護士節,延安大學附屬醫院的值班女護士卻遭到病人陪護家屬的毆打,打人者辯稱有精神病。5月22日晚,蘭州大學第一醫院一名半歲患兒的奶奶、母親嫌護士扎針時間太長,輪番撕扯毆打護士長達二十分鐘,隨後趕到的患兒父親要再出手打人時被保安及民警阻攔。……

不難發現,這些傷醫事件中,醫患之間並沒有結下深仇。就像捅傷安慶市立醫院護士的陳某,行兇原因也疑只是不滿醫護人員對自己病情的解釋。事實上,對於她的疑問,該院醫護人員已進行多次說明。

呈現兩種惡性循環

細究醫患關係緊張原因,院方和患方都有話要說。

一些醫生告訴記者,很多患者把治病當成了消費,認爲花了錢就必須得到相應的服務、效果。但事實上,治病是有很多不確定因素在裏面,只能說在現有的醫療水平上,延緩患者的生命。但是患者不理解,就容易與醫生產生矛盾。

而不少患者認爲,現在看病既難又貴。某些醫療機構片面追求經濟利益,部分醫生吃藥品回扣,剝削了患者利益。在醫療過程中,一些醫生沒有注意照顧病人情緒,沒有耐心與病人溝通交流,缺乏對患者的尊重,造成醫患之間信息不對等、不信任。

“去大醫院經常要排幾個小時才能輪到你看病,醫生三五句話就把你打發走了去做檢查。多問一句,還嫌你煩,這讓人心裏怎麼好受。”市民張小姐說。

“醫患關係緊張導致了兩種惡性循環。醫護人員的膽子變小了,能不冒風險的儘量採取不冒風險的治療手段,做簡單化處理;能不和病人交流的儘量不交流,不交流可能沒事,交流多了反而增加風險,會刻意保持一個接觸的度。這樣一來,最終吃虧的還是病人。”柯茂林說。

一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安徽某知名醫院醫生告訴記者,這樣的現象確實存在。一些醫院不願意收治不好的或是會花很多錢不一定能取得療效的病人,怕患者及家屬鬧事,就讓他們回家或者是去其他醫院。

護士易成攻擊對象

“其實從某種程度上來說,被傷害的醫護人員和部分傷人的患者都是弱勢羣體。”柯茂林分析,醫患之間一出問題,輿論矛頭容易指向醫護人員,他們心理壓抑了很多情緒。患者屬於被動救治一方,對許多情況不理解、不掌握,也積累了負面情緒。雙方情緒都在壓抑,就會宣泄在個體身上。

與以往受襲比較多的是醫生不同,如今相對弱勢的護士羣體容易受到攻擊。柯茂林說,這符合心理學上的宣泄原理。患者壓力情緒普遍增多,出於攻擊本能,就將相對弱勢的護士作爲攻擊對象。而且越是與其接觸多的醫護人員,越增加了這個風險性。但無論出於什麼樣的理由,行兇者必須要受到法律嚴懲。

不少醫療系統工作人員還告訴記者,近年來患者訴求渠道其實越來越多,有矛盾糾紛可以向醫院投訴部門、向衛生行政部門反映,還可以委託做醫療鑑定,以合理合法的方式解決問題。但遺憾的是,投訴渠道的通暢,並沒有降低醫護人員的風險。

“我們也希望病人能冷靜下來對話,但大部分人看錢沒了、人也沒了,根本不願意聽醫生說話,會採取一些極端行爲,比方說打擊報復或是醫鬧。”一位麻醉科醫生告訴記者,她和同事都覺得壓力很大,會勸一些晚輩不要做醫生。

不少專家指出,破除醫患關係緊張的“藥”要下在醫療制度改革上。柯茂林說,相信建立合理完善的醫療制度,打破現有利益格局,解決了看病難、看病貴、醫療資源不平等等問題,醫患緊張關係會得到明顯改善。

今日頭條
常見疾病
醫界要聞
健康科普
醫療資訊
曝光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