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養生頭條 > 健康科普 > 新加坡“見縫插綠”

新加坡“見縫插綠”

來源:養生科普網    閱讀: 517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受訪專家:新加坡國家公園局設計研究與發展署高級署長楊明忠


機場候機廳裏高大的立體綠化牆,城市街道兩旁高低錯落的樹木花草,就連樓頂也種滿了綠植……記者在新加坡一路視線所及均是綠意盎然,彷彿置身於一個大型植物園。其實半個多世紀前,這裏雜草叢生、沼澤遍佈,環境十分惡劣。後經過幾代人努力,用科學精細的規劃,逐步將新加坡打造成了一座“花園中的城市”。

新加坡“見縫插綠”

四階段打造“花園中的城市”

世界銀行2014年數據顯示,新加坡國土面積700多平方公里,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7736人,位居世界前列。與此同時,新加坡有340多個公園,居民區平均每500米就有一個公園,綠化面積佔國土面積的45%,綠化覆蓋率達80%以上。取得這樣的“綠化成績”絕非一日之功,而是經過了四個階段、50多年的精心設計和規劃。

新加坡國家公園局設計研究與發展署高級署長楊明忠介紹,第一階段是20世紀60年代,提出“花園城市”的概念。建國之初,新加坡在大規模興建路橋、建築的同時,意識到城市擴張會導致自然生態退化,於是積極調整,在經濟建設的同時展開城市“綠化運動”。第二階段是20世紀70~80年代,新加坡引入了種類多樣、色彩豐富的植物,政府主動規劃開發各類公園。1970年,新加坡成立“花園城市行動委員會”,負責統籌協調政府各相關部門規劃執行、市區重建和工業開發中的綠化行動,標誌着“花園城市”上升至國家戰略。第三階段是20世紀90年代,新加坡開始建設全島公園網絡連道系統,實施“綠色和藍色規劃”,將城市綠道和水流河道相連。第四階段是從2000年到現在,新加坡正在從“花園城市”向“花園中的城市”過渡,進一步增強城市綠化和街景美觀,讓生態環境與人居環境有機融合。

新加坡“見縫插綠” 第2張

繪製亞洲最大“樹地圖”

除了美化環境,綠樹有着給常年炎熱的新加坡“降溫”的功能,因此這裏的人對綠樹格外重視和喜愛。楊明忠說,2015年底,他們開始繪製新加坡3D地圖來管理植物,使花草樹木信息數據化。今年“樹地圖”網站正式上線,全國50多萬棵樹木信息一覽無遺。打開網站可看到,地圖上用綠色大圓點標註着新加坡每個區域總體綠量。放大地圖,可看到街道名稱及密密麻麻的綠色小圓點,這代表着樹木的位置分佈。點擊圓點會彈出更詳細的信息,包括每棵樹的品種、樹齡、對生態環境的貢獻,以及近期修剪記錄等。想知道身旁的樹是什麼品種或多大年齡,都可以通過這個交互式“樹地圖”查詢。

“樹地圖”不僅承擔着公衆教育功能,也是新加坡國家公園局對樹木進行全週期維護管理的重要依據。通過地圖,國家公園局能更準確地掌握需要修剪樹木的具體位置,避免樹枝墜落傷人,還能更有效監督及執行樹木的保養工作,確保它們健康生長。

新加坡“見縫插綠” 第3張

爲“見縫插綠”動足腦筋

新加坡國土資源有限,如何在綠化覆蓋率已超80%的基礎上再進一步綠化,需要多動腦筋。楊明忠做了個形象的比喻:“國家公園局就是總裁縫,我們現在要戴上眼鏡見縫插綠。”

垂直綠化。“實現‘花園中的城市’,只是地面綠化遠遠不夠,新加坡政府近年來大力推廣垂直綠化,希望在空中也建起一座座花園。”楊明忠介紹,“國家公園局已與市區重建局合作,以稅收折扣等優惠政策鼓勵開發商和建築商在大廈的垂直面積上種植綠色植物,以美化環境並降低建築內的溫度,減少能耗。”據瞭解,現在新加坡很多開發商都把“毗鄰即將建成的花園”作爲房地產項目的宣傳亮點。

可持續綠化。“花園中的城市”根本涵義是可持續發展,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減少能源損耗,推進經濟增長的同時達到生態環境可持續化目標。這種理念在新加坡已經深入到環保的每個細節,比如近些年國家公園局注重在已成材的大樹下種植小樹苗,一來可使市區生態景觀更接近自然,二是出於樹木迭代考慮,如果大樹死亡,小樹就能立即補位,讓綠蔭不斷檔。

參與綠化。新加坡從2005年發起了“錦簇社區”項目,鼓勵企業和民衆參與住宅區、學校和辦公區的花園建設,培養國民對園藝的熱情。在這種氛圍下,不少種植和園藝專業人士成立了興趣小組和互助社交網絡,相互交流經驗。新加坡聚友愛農場的志願者告訴《生命時報》記者:“以前新加坡人受到的教育是愛護環境,不能輕易觸碰花草,近些年我們開始鼓勵青少年多與自然親近,學習農業和園藝,用自己的雙手打造更可持續的未來。”


【版權聲明】本文爲生命時報獨家授權的原創文章,請勿轉載、抄襲或改寫。

今日頭條
常見疾病
醫界要聞
健康科普
醫療資訊
曝光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