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養生頭條 > 健康科普 > 一見如故究竟從何而來

一見如故究竟從何而來

來源:養生科普網    閱讀: 479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受訪專家: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語沐心理創始人潘笑楠

一見如故究竟從何而來

《紅樓夢》中,賈寶玉初識林黛玉時便說:“這個妹妹我曾見過的。”有時我們遇到一些人,也會有“與君初相識,猶如故人歸”的感慨。這種一見如故的感覺是怎麼產生的?

它可能源於你的幼年記憶。任何“一見如故”都需要一個刺激物,這種刺激物來源於潛意識銘刻,銘刻的內容與我們的原生家庭或童年經歷有關。自然界有一種現象,小鴨子生下來後第一眼看到誰,就會把誰當成媽媽。人類也類似,那些發生在生命早期的事尤其影響我們的喜好和看法,比如喜歡媽媽的酒窩,喜歡爸爸笑起來時鼻子會抖動等。這些記憶、偏好我們平時意識不到,其藏在潛意識中。當某一時刻有人觸動了這些記憶,把現在與過去打通,我們就會產生“眼前分明外來客,心裏卻似舊時友”的感覺。

另一種可能是這種熟悉的感覺源自“鏡子中的自己”。物以類聚人以羣分,與人相處時,尤其是初識階段,彼此之間的相似性會帶給我們更多的安全感。共同的興趣愛好,相同的三觀,相似的人生經歷等,都會讓我們與對方產生更加親密的聯結,而覺得“這個人好親切、好熟悉”。

能讓人“一見如故”是一種社交技能,可迅速減少與他人間的陌生感。交往中,我們如何做到這一點呢?爲增加親切感,可以在相識前瞭解對方,然後投其所好,交談中多說一些與對方家鄉有關的詞彙、飲食、風俗等,拉近彼此的距離;若在無意中談到相同的興趣愛好,更易使對方產生似曾相識的好感。如果對對方還不夠了解,也可使用“回聲術”,類似鸚鵡學舌,專注地傾聽並適當重複對方常用的一些詞彙,來與對方保持語言、思想的一致,這種相似性會潛移默化地讓對方覺得你們很契合。

【版權聲明】本文爲生命時報獨家授權的原創文章,請勿轉載、抄襲或改寫。

今日頭條
常見疾病
醫界要聞
健康科普
醫療資訊
曝光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