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養生頭條 > 今日頭條 > 圈內曝北京一知名外科主任走穴年收入幾百萬

圈內曝北京一知名外科主任走穴年收入幾百萬

來源:養生科普網    閱讀: 543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圈內曝北京一知名外科主任走穴年收入幾百萬

浙江溫嶺殺醫案發生後,溫州醫科大學學生舉辦“以愛之名,塑人塑心”爲主題的“行爲醫塑”活動,希望通過這樣的活動提升醫德、增進醫生和患者之間的理解。

最近,頻頻發生的傷醫事件引起社會各界憂慮。剛剛過去的全國兩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表示,醫生勞動價值在就醫費用裏沒能體現,是導致醫患矛盾的內在癥結。與其批評醫德缺陷,不如多反思醫院體制的功利性問題。

日益加劇的醫患衝突,倒逼“深水區”的醫改提速發力。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健全醫務人員等適應行業特點的薪酬制度。目前,我國醫生的收入情況如何?怎樣建立適應醫生行業特點的薪酬制度?醫生價值如何實現,成爲醫改的一個核心問題。

“內科靠回扣,外科靠手術”

——在“以藥養醫”體制下,醫生收入來源,除了醫院薪酬外,還有回扣、紅包和“走穴”等隱性收入

醫生收入,一直是醫改中的敏感話題。隱性收入不好統計,醫院發的錢有多少?

今年兩會前,鍾南山對廣州市所有三甲醫院進行了調查。結果顯示,2013年,醫生賬面上的平均年薪是4.6萬餘元,但實際收入19萬餘元。中間的差價,主要來自醫院自身經營。

“如果每月不保證1萬元獎金,骨幹醫生就跑了。”北京一家三甲醫院的骨科主任說,作爲事業編制人員,醫生的基本工資不高,每月二三千元,獎金佔大頭,除月獎外,年終獎還有二三萬元。

業內人士透露,北京日門診量1萬人次左右的大醫院,發給一線醫生的平均年薪約18萬元,科主任爲25萬—30萬元。

當然,醫院和科室效益不同,醫生收入也有差距。比如北京二甲醫院病人少,醫生年薪10萬元左右。內科心腦血管病人多,要常年服藥,比兒科、中醫科等收入高。

事實上,在“以藥養醫”體制下,醫生收入來源,除了醫院薪酬外,還有回扣、紅包和“走穴”等隱性收入。

“醫生不管有意無意,只要開了我們的藥,一律給回扣。”北京一家醫藥公司的醫藥代表說,醫生開藥,不僅爲醫院創收,還可自己獲益。根據國家相關規定,大醫院可賺取藥品15%的加成,而藥廠私下給醫生的回扣通常佔藥價的10%—30%。

據統計,大醫院藥費佔醫院收入的50%,小醫院約佔60%。藥品回扣因此成爲多數醫生灰色收入的主力軍。

“內科醫生靠回扣,外科醫生靠手術。”該醫藥代表介紹,以往,許多人做手術,給主刀醫生、麻醉師、手術室護士送紅包,幾成心照不宣的規矩。今後,即便不收紅包,外科醫生照樣可以從檢查和耗材上獲取回扣。眼下,各種醫療設備、器具,特別是一次性耗材,回扣甚至高於產品的價格。

對於知名外科大夫來說,“走穴”也是筆不菲的收入。

“首都機場常現‘週末醫生’的身影,他們行色匆匆,彼此碰面,相視一笑,心知肚明。”圈內人士介紹,北京知名三甲醫院的外科主任經常外出會診,一年收入最高能達幾百萬元。

“醫院薪酬加隱性收入,大醫院醫生收入不低。比如北京某三甲口腔醫院正畸科醫生,平均年薪20萬—30萬元。廣州三甲醫院的骨科醫生年均收入有三四十萬元,科主任普遍上百萬元。”一家醫藥企業負責人說,目前,國內收入最高的醫生主要是神經外科、脊柱外科和心臟外科大夫。

但是,級別低的住院醫師和基層醫生,年薪較少。中國中醫科學院望京醫院骨科主任溫建民強調,北京大醫院住院醫師沒有處方權,拿不到回扣,月薪僅2000多元。社區醫生每月只有四五千元,主治醫師晉升副高很難,基層醫療機構沒有正高職稱。而經濟相對落後地區的基層醫生,收入更低。

創收加劇醫患矛盾

——醫院創收導向加上醫患溝通渠道不暢,導致醫患失信。一旦發生醫療差錯或者意外,雙方就易“擦槍走火”

日前召開的衛生政策上海圓桌會議上,上海市醫改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許速介紹,2012年,上海公立醫院在崗人員的平均收入爲13.95萬元,是當年社會平均工資的1.95倍。鍾南山所做的調研揭示,2013年廣州醫生年均收入,比社會平均收入高2.8倍到3倍。但是,醫生收入中,政府支付的比例不到1/4。“這表明,醫生收入水平相對合理,而收入來源不夠合理。”

醫院爲維持運轉,制訂多項業務指標,包括擴大病牀、多看病人等。“近年來,北京各大醫院紛紛擴建,醫院內的大樓已蓋得基本飽和。”一名多年給北京三甲醫院供貨的藥商介紹說,由於外地患者多,北京大醫院的年收入持續攀升,北大人民醫院、望京醫院等許多醫院皆以兩位數的速度增長。“醫療任務明顯增加,會帶來很多問題。”鍾南山指出,稍微有點名氣的醫生半天時間要看50個病人,像打仗一樣,以致患者排隊3小時,看病3分鐘,哪有時間溝通,怎能沒有怨言?再比如,有的醫院把一個手術分解成多個項目收費,甚至麻醉也被分成多項收錢。

由於藥品和耗材價格虛高,醫療技術服務價格偏低,本該靠技術吃飯的醫生,卻靠賣藥、用設備等來生存。北大第一醫院院長劉玉村舉了一個例子。做一個胃癌手術,一般需要3位醫生、2名護士和2名麻醉師,歷時約3小時的努力,手術費只有幾百元。怎麼彌補收入?只好加耗材。有良心的醫生加碼時會有度,看重經濟效益的醫生就加得多。有些耗材在國外售價僅200美元,到了中國可以翻幾倍。

“一些膽兒大的醫生,用藥‘只選貴的,不選對的。’”一名醫藥代表介紹,一種新藥打入醫院後,他們要尋覓幾個這類醫生做“槍手”,推開該藥的銷量。

“利益驅動下,不少醫生出現過度醫療行爲,即使有醫保報銷且有效的藥物,也會開出不能報銷的藥物;即使診斷明確,也會要求病人做更多複雜的檢查。”業內人士分析,醫院創收導向加上醫患溝通渠道不暢,導致醫患失信。一旦發生醫療差錯或者意外,雙方就易“擦槍走火”。

以藥養醫的隱患,多在大醫院引爆。“大醫院看病難,掛號長、候診長、看病短。大醫院看病貴,檢查多、處方多、藥費多,是醫患矛盾的‘火山口’。”鍾南山說,中國醫院協會發布的資料表明,全國超過70%的三甲醫院發生過醫患暴力衝突。最近出現的傷醫、殺醫事件,主要出現在大醫院,尤其是在大醫院的門診、急診、手術中。這種局面持續下去既傷害醫生,更有損患者。

尋回“白大褂”的魅力

——讓“以技養醫”取代“以藥養醫”,理順醫藥價格,擠掉藥品、設備和耗材等費用水分,還原醫療技術服務價值

“拋開醫生搞醫改不會成功。”鍾南山強調,深化醫改必須調動廣大醫務工作者的積極性。

“調查顯示,我國八成以上醫務人員認爲醫院薪酬與自己的付出不匹配,感到勞動價值得不到尊重。”全國政協教科文衛副主任委員黃潔夫說,平心而論,醫生們着實不易。本科醫學生需要讀5年,博士醫學生需要讀8年,經濟成本和時間成本都很高。在發達國家,醫院將60%以上的支出用於人力成本,而我國這一比例只有20%左右。有人於是把“灰色收入”視爲合理補償,但是損害了信譽和形象。

“醫生價值如何實現,是醫改的核心問題。”鍾南山表示,沒有公平合理的利益機制,缺乏調動醫務人員積極性的勞動收入,醫者難以靜心,患者也難以安心。

“瞭解醫生的真實收入,讓醫生靠技術吃飯,拿陽光薪酬,才能喚回‘白大褂’的魅力。”劉玉村認爲,今年兩會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健全醫務人員等適應行業特點的薪酬制度,爲破解難題指出了方向。今後進一步推進醫改,理順醫藥價格,擠掉藥品、設備和耗材等費用水分,還原醫療技術服務價值,使“以技養醫”取代“以藥養醫”。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對臺港澳中醫藥交流合作中心主任楊金生表示,這些年來,我國衛生支出佔GDP的比例持續上升,目前約達6%,但與美國等發達國家18%的水平還有較大差距。三甲公立醫院平均每家年營業收入爲20億—30億元,全靠政府投入不現實。

“一個現象值得反思,民營醫院的醫生普遍不收紅包。原因不是他們的醫德更高,而是他們的醫療服務由市場定價。”黃潔夫指出,市場是臺超級計算機,深化醫改的關鍵是社會辦醫。應放開醫師自由執業,由市場決定醫生的價值。只要醫療服務價格漲了,醫生開方量自然減少,這是市場規律。

對於醫療服務漲價,溫建民認爲,建立多層次醫療保險,可減輕患者負擔。首先,基本醫保負責“兜底”,比如北京5家醫院的做法,40元的掛號費,只需患者掏2塊錢,其餘由醫保報銷。此外,單位可以給職工買一部分醫療保險。如果經濟條件允許,患者再購買商業保險。

今日頭條
常見疾病
醫界要聞
健康科普
醫療資訊
曝光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