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養生頭條 > 今日頭條 > 調查稱7成人認爲過度依賴手機 忽視面對面交流

調查稱7成人認爲過度依賴手機 忽視面對面交流

來源:養生科普網    閱讀: 516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調查稱7成人認爲過度依賴手機 忽視面對面交流

漫畫:華夫

“世界上最遠的距離,莫過於我們坐在一起,你卻在玩手機。”這句話在網上流傳很廣。剛剛過去的春節,本是一次難得的家庭團聚機會。但記者發現,如今在飯桌上,不少年輕人只顧埋頭玩手機,老人好容易盼到孩子們都回來,卻發現孩子們很少和他們交流。在青島就曾發生過這樣一幕:面對只顧玩手機的孫子孫女,備受冷落的老人一怒之下,摔了盤子離席而去。

由手機引發的各種情感危機,一再重複上演。我們不得不反思,在享受手機帶來便捷的同時,是否因過於依賴手機而忽視了現實的人際交往?近日,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通過題客調查網和民意中國網,對12098名受訪者進行的調查顯示,71.8%的受訪者認爲過分依賴手機而忽視當面交往的現象普遍存在。

過半受訪者除了接打電話和收發短信,平均每天使用手機在1小時以上

“能不能把你的注意力從手機抽離開,借我點。”在朋友一次又一次建議甚至發火之後,武漢大學大三學生張嬌開始反思自己這一“令人討厭”的行爲。

調查顯示,36.8%的人出現過手機鈴聲幻聽,36.4%的人表示手機從不離手,30.2%的人坦言經常漫無目的地對着手機,24.0%的人聽到過“不要再玩手機了”類似的忠告。

如今,手機的功能早就溢出單純的通訊意義,變成一個無所不能的終端。調查顯示,上網成爲手機的一項重要功能,包括:瀏覽網頁(56.7%)、上網聊天(41.4%)、刷微博(25.9%)、搜索(29.3%)等。其他還有:玩遊戲(34.6%)、看小說(34.2%)、聽歌(33.4%)、看手機報(19.5%)、看視頻(17.7%)等。

調查顯示,57.1%的受訪者除了接打電話和收發短信外,平均每天使用手機時間在1小時以上,其中使用手機3小時以上的有19.6%。

“有時候,我都懷疑是不是該去看心理醫生了。”張嬌回憶了自己的一天:早上7點醒來,在牀上刷半小時微博;伴着手機音樂起牀、洗漱;上課時,只要手一空閒就拿起手機;下課更不用提。其他時間,手機絕不離身,平均5分鐘要打開看看,生怕錯過什麼。

人們爲什麼用手機越來越頻繁?65.2%的人表示是方便快捷,64.1%的人表示是手機功能越來越全面,64.0%的人認爲是生活需要,36.5%的人直言是現代人生活單調,內心空虛。

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劉淑清在接受中國青年報記者採訪時說,手機作爲一種信息通道,是時代的產物。隨着海量信息的出現,大家越來越想隨時知道跟自己相關的信息變化,以便及時應對。人們害怕被瞬息萬變的現代社會所拋棄,就會產生一種焦慮,這種焦慮必須通過大腦不停運轉和搜索才能短暫平息,就造成了對手機的過度依賴。

"不能活在當下’是現代人的通病,高科技手段恰好提供了‘不在此時此刻’的途徑。”劉淑清說,人們越依賴這種高科技手段,就越容易產生人與人之間的疏離。

55.7%的人認爲過度依賴手機會使現實交流能力變差

四川某企業職工謝丹談起了他的同事小張。小張工作勤懇、爲人老實,但大家對他的整體評價是不合羣。“他閒下來就一個人埋着頭玩手機,從不和別人多說話。有次,他忘了帶手機,結果一天都魂不守舍的。他這樣真是把自己孤立起來了。”謝丹說。

說到“手機依賴”的危害,調查顯示,55.7%的人認爲會使人的現實交流能力變差,46.1%的人認爲會使生活圈變窄,29.9%的人表示會陷入更深的孤獨。

“過分依賴手機是一種癮,助長了人們的懶惰。”武漢大學社會心理學羅教講教授說,手機依賴只是現代高科技依賴的一個縮影。如今,有車族走幾步就覺得累,這勢必會影響人們的身體健康。

調查中,57.1%的人表示手機依賴會影響視力,52.3%的人認爲將有損身體健康。41.1%的人進一步指出,手機依賴會使人喪失思考動力和能力,35.7%的人認爲會使人注意力缺失。

“如果對手機等電子產品太依賴,小則造成孤僻情緒,大則影響工作學習。特別是一些未成年人,很容易沉迷在虛幻世界裏,會產生‘自我爲中心’的意識和強烈的孤獨感,這對他們未來成長是很不利的,會阻礙他們融入社會。”民意中國網網友劉先生說。

讓手機迴歸工具本質

人們通常會在什麼時候拿出手機?調查顯示,首先是“打電話、收發短信時”(57.8%),其次是“無聊時”(54.1%),第三是“等人或等車時”(46.7%)。13.2%的人會在很多人的聚會上拿出手機,17.5%的人在開會或上課時拿出手機。

“手機就是一個工具,生活工作都離不開。手機也是一個玩具,可以消除寂寞和無聊。但凡事都不能過度。任何事都是一分爲二的,看你怎麼用它!”一名民意中國網網友留言。

華南師範大學心理分析博士陳燦銳說,中國人的情感比較內斂,不太善於直接面對面表達。而手機上網去身份化,使得情感表達更爲暢通。但不管是網絡溝通還是手機溝通都有侷限性,因爲這些方式屏蔽了表情信息、語調信息等。過度關注“人機對話”,會在一定程度上忽略現實的人際交流。陳燦銳認爲,我們平常還是應該多放下手機,離開電腦,多到戶外走動,多和朋友交流,找一些感興趣的事來做,不要讓自己沉迷在電子產品上,對手機和電腦產生依賴。

劉淑清建議“手機族”們,設置一個關機時間,迫使自己迴歸到一個安寧的狀態,起到凝神的作用,“這將保證你在此刻,將注意力集中在手頭的工作上。”

“解決問題的關鍵,在於培養起剋制自我的意志力,不當誘惑的奴隸。”羅教講說。

今日頭條
常見疾病
醫界要聞
健康科普
醫療資訊
曝光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