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養生頭條 > 醫界要聞 > 治療功能性消化不良重點在對症 日常護理有六招

治療功能性消化不良重點在對症 日常護理有六招

來源:養生科普網    閱讀: 486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治療功能性消化不良重點在對症 日常護理有六招

現代人工作學習緊張,生存壓力大,加上由於生活水平的提高,日常飲食已接近或已經和歐美髮達國家水平飲食“接軌”,以致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患病率大爲上升——這在原有上消化道動力障礙、幽門螺桿菌感染的人羣中尤其如此。由於不少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由於對本病的認識偏差,存在較大的思想顧慮和恐癌情結,直接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爲此,筆者根據臨牀經驗蒐集並整理了一個病例,就本病的概念、病因、症狀、診斷、治療、日常護理和預防方法癲癇病的治療方法介紹如下,供有需要的朋友參考。

典型病例

林先生近來因工作緊張,心理壓力大,飲食不規律,漸漸出現上腹脹痛,反酸噯氣,噁心嘔吐等症狀。自服“胃炎膠囊”、“胃仙U”、“黃連素”等藥2個月,症狀無改善,故到某基層醫院求診。醫生檢查發現,林先生僅有輕度的營養不良,無嘔血、便血,無消瘦、黃疸、腹部包塊等陽性體徵;行實驗室檢查、纖維胃鏡、腹部B超等未見異常,初步考慮爲功能性消化不良。進行診斷性治療2周後症狀好轉。最後診斷:功能性消化不良。繼續治療2周病癒。隨訪3個月未見覆發。

醫生分析

功能性胃腸病羅馬診斷標準中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定義是:主要症狀爲上腹部疼痛、燒灼感,餐後飽脹或早飽,病程6個月以上,累計發作時間12周以上;常規檢查未發現能夠解釋症狀的器質性疾病。本病的病因和發病機理還不很清楚,目前認爲可能與多種因素如上消化道動力障礙、幽門螺桿菌感染以及精神心理因素等有關;其中認爲上消化道動力障礙是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主要病理生理學基礎,其證據爲大多數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胃固體食物排空延緩、進食後近端胃容受性擴張不良、胃竇運動異常、幽門十二指腸運動不協調等胃腸動力學障礙表現。

研究發現,胃腸動力障礙常與胃電活動異常並存,促胃腸動力藥治療可使大部分患者臨牀症狀減輕甚至消失;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內臟感覺異常(胃的感覺容量明顯低於正常人),並存在胃部感覺過敏現象。除此之外,精神因素(如兒童時期應激事件頻發,成年後多有學習工作壓力大、日常生活中應激事件多、焦慮、抑鬱、失眠、飲食不節等)也與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發病密切關係。

一、診斷靠症狀,重點在排除

診斷標準:①具有上腹疼痛、上腹脹感、早飽、噯氣、噁心和嘔吐等上腹部症狀,在過去至少6個月內,症狀持續或反覆發作累計超過12周者;②經各種檢查排除引起這些症狀的器質性疾病者;③上述症狀不因排便而緩解,上述症狀發生與排便次數改變或糞便性狀改變無關(排除腸易激綜合徵)。

診斷方法:1.消化內鏡檢查未發現食管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糜爛和腫瘤等器質性病變,且無上述病史者;2.實驗室、B超、X線等檢查排除肝、膽和胰腺疾病者;3.無糖尿病、腎臟疾病、結締組織病以及精神疾病等臨牀及實驗室證據;4.無腹部外傷和手術史。5.對有以下症狀者應高度警惕器質性消化不良:①有消瘦、貧血、嘔血、黑便、吞嚥困難、腹部腫塊和黃疽等;②上述消化不良症狀呈進行性加重而無其它明顯原因者。

對有以上症狀者必須徹底進行檢查直至找出病因,可先選擇基本的實驗室檢查以及纖維胃鏡檢查,必要時加行腹部B超檢查肝、膽和胰腺。必要時可行診斷性治療2~4周觀察,對治療無效者可有針對性地作進一步檢查;對診斷仍不明確者,應定期隨訪、追蹤。

二、治療無特效,主要爲對症

目前,本病尚無特異性治療方法,故主要爲對症及支持治療。由於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狀多樣、發病機制複雜,因此與患者保持良好溝通,做好疾病知識宣教,在功能性消化不良治療中不可缺少。包括勸導患者戒除菸酒,調整生活、飲食方式,保持心情愉快;避免服用非甾體類消炎藥;避免進食懷疑可誘發本病的食物;針對不同患者給予不同的精神心理治療。

治療藥物的選擇和聯合用藥的搭配要堅持個體化的原則。以上腹疼痛爲主要症狀者,可酌情給予制酸劑(如H2-受體拮抗劑:雷尼替丁、西米替丁、法莫替丁,質子泵抑制劑:奧美拉唑、蘭索拉唑等);食後飽脹感明顯者可給予胃動力促進劑(如多潘立酮、西沙必利或莫沙必利等);幽門螺桿菌(Hp)陽性患者應根除Hp,給予鉍劑(如枸椽酸鉍鉀等)以及抗菌藥聯用(如阿莫西林膠囊、甲硝唑片等);精神症狀明顯者可給予精神調節藥(如多慮平、氟西汀和安定等)。

三、日常護理和預防方法

1、避免過飢過飽

胃腸運動有一定的節律性,當腸鳴音亢進時,說明胃已空虛,需要進食,此爲飢餓收縮。若飢餓收縮超過半小時以上仍未進食,反而會出現不覺餓的感覺,久之胃腸功能發生紊亂而產生疾病;胃容量有限,如果吃得過飽,超過胃的容量,會使胃的收縮性減弱,引起傷食、消化不良、胃擴張等疾病,一般主張進食七分飽,最利於健康。

2、飲食應定時定量

胃腸運動具有規律性,按一定時間產生飢餓和進行消化,胃排空一次約需4~5小時,所以每餐間隔時間應在4~5小時之間。有些人因出差或工作忙時“廢寢忘食”,長此以往,極易打亂消化規律。飲食還應定量,一餐飢餓一餐飽食容易使胃腸無所適從,容易導致或加重胃腸疾患。

3、冷熱適宜,無偏食

胃腸對溫度有一定的適應性,過食生冷或炙熱之品,超過了胃腸的適應能力,就會引發疾病。而偏食不僅造成某些維生素和營養物質的缺乏,亦能引起營養不良和消化不良。

4、進食時細嚼慢嚥

咀嚼是消化食物的第一步,反覆咀嚼能促使唾液分泌,咀嚼愈細,愈能增加食物與胃腸道的接觸面積,有利於營養的吸收,狼吞虎嚥不僅不利於食物消化吸收,且易引起胃腸病。

5、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

憂思可傷脾胃,心情平靜則胃腸安寧,長期不良的心理狀態,可直接或間接的引起胃腸功能紊亂和胃腸器質性改變。因此,保養胃腸必須重視心理衛生,保持良好的和穩定的心理狀態。

6、進餐時要專心

現代社會因工作的需要,常在進餐時談論公事、洽談業務,這樣往往會造成進餐時分散注意力;從而抑制食慾,影響消化,延長進食和消化過程,容易引起消化不良等疾病。所以進餐要專心,這樣不但吃得香,還可以調節大腦功能,勞逸結合,更富活力。

博主簡介:陳金偉,廣東省連州市北湖醫院副主任醫師。

今日頭條
常見疾病
醫界要聞
健康科普
醫療資訊
曝光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