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養生頭條 > 曝光臺 > 農村居家養老困境如何破解,建立社區互助養老模式

農村居家養老困境如何破解,建立社區互助養老模式

來源:養生科普網    閱讀: 7.94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從2014年起,華中師範大學中國農村婦女研究中心發起了一項針對農村老人居家養老現狀的調查,80多名來自全國各地的大學生志願者參與其中,以家鄉農村的老人們作爲他們調查、採訪的對象。大學生們用他們的觀察和記錄,將農村老人們的居家養老生活細節一一展現,也讓我們從中窺見農村老人生活的現實面貌,傾聽他們內心最真切的期盼。

農村居家養老困境如何破解,建立社區互助養老模式

人口老齡化的迅速發展也帶來了巨大的養老壓力,並且由於我國缺乏西方發達國家健全的社會福利制度,養老問題更爲複雜。其中,農村養老問題較城市更加突出,如農村養老能力匱乏、不足;老人無子女在身旁照料;養老過於依賴政府與市場等,如何解決農村養老問題也日益成爲社會關注的焦點。

2014年至今,華中師範大學農村婦女研究中心展開兩期調研,首先以“關愛農村空巢老人”爲主題,招募80名大學生調研員,以全國16個省的農村老人爲調查對象,進行深入細緻的調查和訪談,瞭解農村養老現狀。

調查:94%的受訪老人傾向居家養老

不管是在試點村還是在全國範圍內,農村養老都以農村居家養老爲主。在試點村中,老人非居家養老選擇比例僅爲29.2%,有明確住養老院意願的比例小,僅32.8%。從全國範圍來看,大部分農村老人都居住於自己家中或子女家中,居家養老條件充分,而選擇居住在養老院中的老人的比例僅爲4.5%。對老人的養老意願調查顯示,在養老方式上選擇“自己或老兩口互相照料”、“依靠子女”、“居住養老院”的比例分別爲:48.8%、41.7%、6.0%,農村老人養老的“家庭傾向”明顯。

從對養老院的態度來看,選擇“不願意”的老人比例大,機構養老缺乏老人的理解。受農村長久以來的文化氛圍和習慣的影響,老人出於“費用”、“子女選擇”、“養老院缺乏親情”及“名聲”等原因,都不約而同的選擇不去養老院進行養老。

事實上,養老院養老的客觀現實也讓農村老人不得不居家養老。我國農村發展在經濟和建設上相對落後,截止至2012年,我國農村養老服務機構單位數爲32787個(國家統計局,2012),農村地區缺乏進行機構養老的硬件設施。同時從養老的經濟供養情況來說,當前農村老人主要的收入來源還是“個人勞務”和“子女供養”,個人勞務收入決定了老人對於土地的依賴,而子女供養缺乏穩定性,老人即使想要進入機構進行養老,也缺乏必備的經濟條件。

現狀:“空巢”之困———

農村老人居家養老需求難滿足

參考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老年人口養老需求可以分爲:基本物質保障需求、生命健康需求、愛和歸屬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五個層次。從調研結果我們可以發現,“空巢”狀態分別在這五個方面直接降低了農村老人的養老幸福滿意度。

基本物質保障需求水平低。經濟供養是養老的基本物質保障,農村老人對於子女的經濟供養依賴性較強,同時勞動參與度高。但是由於子女經濟供養的不穩定性,和老人由於身體機能不斷下降所導致的創收能力的退化,因此在消費支出方面基本處於500元以下(48%)。老人在基本物質保障需求方面只能做到初步滿足。

生命健康需求的支持薄弱。雖然我國農村老人總體來說身體狀況相對較好,但是在面對疾病方面的保障就相對薄弱。從全國調研來看老人主要還是自行支付(35.5%)和子女支付(26.1%),而在照料方面,老人自行照顧和配偶照顧的比例高(51.8%),大量存在子女外出務工後無人照顧的情況。

高層次需求實現處於空白。農村老年人因爲“空巢”在精神慰藉上常出現孤獨感。全國調研中老人表示由於子女長期外出務工,傾訴對象基本集中於配偶(43.9%)和親戚、鄰居(27.9%)。而由於農村公共文化活動的匱乏和老人本身特質的原因,農村老人在閒暇時間主要依賴閒坐閒聊(44.2%)、看電視(29.4%)等方式度過,在身體機能不斷下降的客觀條件下,農村老人由於“空巢”導致與本社區和社區外的親屬交往的頻率相對降低,在家庭和社區中都處於被邊緣化的位置。

分析:政府作爲養老“唯一”方案存缺陷

從調研結果我們可以看出,爲了解決居家養老本身的缺陷和空巢狀態下的養老難題,應對農村地區養老資源稀缺的情況,大部分農村居民將解決養老困境的希望寄託在政府或者村集體上(66.7%),我國目前在農村養老問題上也是主要依靠政府作爲主要承擔主體。政府所採取的手段主要是建設養老保障制度、開展公共文化活動等解決農村老人的養老問題。但是,從現實情況來看效果有限。

首先在農村社會養老保險上,由於農村老人的數量相對較大,社會保障體系對農村老人的覆蓋面較小,保障水平低,保障能力十分微弱,獲得過國家提供的養老金的老人僅佔18.9%,直接提供物質或現金支持的僅佔36.1%,沒有得到過政府相關幫助的老人的比例仍高達63.9%。從軟件建設來看,目前針對於農村老人的公共文化活動開展情況不甚理想,活動形式簡單,主要是:免費體檢、露天電影及戲曲表演,發展性的活動相對較少,無法很好地滿足老人需求。而針對“空巢”狀態下老年人的精神慰藉方面,政府也是難以發揮作用。

調研顯示,雖然我國農村地區由於經濟發展、社會文化等諸多原因,養老方面存在着許多差異,但是一大共性是居家養老是主要的養老方式、農村老人的“空巢”現象嚴重、“空巢”導致老人的養老需求滿足水平較低等,因此我們可以說社會治理視野下的社區互助養老更加符合當前養老需求。

探索:建立社區互助養老模式

當前農村老人在養老上主要關心的問題是得到的服務,如果可以形成適應農村當地條件、具有長期存續性的互助養老模式,在理想狀態下,農村老人可以通過互助與合作,實現經濟互助、疾病的相互照料、勞動上的互助、情感互濟、信息共享和代管孫輩。

項目組在廣水市農村進行了一系列探索試驗,建立老年婦女互助組、互助會、老年老人心理諮詢室、留守婦女服務隊、愛心子女聯盟等組織,增強農村老人和農村社區間的互助機制。並在此基礎上,衍生出了大量互助活動。如故事會、十字繡、唱歌比賽、“動起來”跳舞比賽、“你逗我樂”等活動,讓農村老人老有所樂。

項目實施以來,取得了良好社會反響。目前,該項目通過廣水市李店鄉黃金村農家女養老服務中心運行,已成功創出農村老年人互助、留守婦女照顧老年人等多元合作的關愛農村老年人模式,並建立了一批關愛農村老年人互助會。從抽樣調查的結果來看,試點村的老人在養老滿意度上有明顯的提高,在“非常滿意”、“比較滿意”、“一般”三個選項上分別上升了:1.9%、12.9%和0.6%,而在“不太滿意”選項上則下降了16.1%。

觀點:社區互助更符合當前農村養老需求

雖然廣水的社區互助養老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在前進過程中也遇到了不少困難和問題。借鑑其他地區的實例和經驗教訓來看,制約社區互助養老的普遍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農村老人自身素質難以保障形成互助互利的良性循環;二是政府力量薄弱,缺乏環境。目前政府及相關部門暫未將社區互助養老工作納入各級政府工作目標管理和社會經濟發展規劃;三是社區互助中強調民間組織,特別是以養老問題爲研究方向的NGO的參與,如廣水試驗中的湖北如若婦女發展研究中心。但是目前我國相關組織數量少,有資質和能力的組織機構更是鳳毛麟角,缺乏必要的組織保障和有效的激勵機制。

因此,建議國家相關部門能更多地重視農村養老互助模式的建立,通過完善法律,創造良好政治政策氛圍,吸引社會資源流入農村。同時不搞一刀切,從不同農村的各自特點出發,形成符合自身特點的村約,在政策上引導老人蔘與互助,同時對模式的執行情況進行監督和保障。並且在政策上對民間NGO予以組織保障和激勵,提高社會參與程度。

在互助條件相對較弱的地方,可以考慮加大政府作用,多引導、多幫助。在互助基礎已經十分成熟的地區,可以大膽推動互助的建立。最終形成政府作爲引導,老人作爲主力,留守婦女兒童爲主要補充,民間NGO發揮智力支持作用的良好互助結構。

今日頭條
常見疾病
醫界要聞
健康科普
醫療資訊
曝光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