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養生頭條 > 今日頭條 > 大愛無疆在特多:記中國第二批援特立尼達和多巴哥醫療隊

大愛無疆在特多:記中國第二批援特立尼達和多巴哥醫療隊

來源:養生科普網    閱讀: 502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大愛無疆在特多:記中國第二批援特立尼達和多巴哥醫療隊

大愛無疆在特多

——記中國第二批援特立尼達和多巴哥醫療隊

2015年1月26日,一支由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神經外科、神經內科、普外科、神經介入科、心內科、呼吸科、超聲醫學科、麻醉科、手術室10名醫務人員組成的第二批中國援特立尼達和多巴哥醫療隊奉命奔赴特立尼達和多巴哥共和國(以下簡稱特多)執行援外醫療任務。在半年任務期內,他們吃苦耐勞,傳播醫道,授業解惑,祛除病魔,接診病人逾萬人次,完成各種手術664例,實現無感染和零差錯,醫療服務覆蓋特多全境,憑藉精湛醫術完成了很多被當地認爲不可能完成的手術,創造了特多乃至加勒比地區醫學史上諸多神奇和“第一”,用天使之愛奏響了一曲曲救死扶傷的讚歌,用高尚醫德與仁和大愛譜寫了中特人民深厚友誼的新篇章。

醫術精湛:“中國醫療隊不愧是世界水準的醫療隊”

今年2月8日,醫療隊剛到特多12天,就發生了一個驚心動魄的故事。當日,大使館邀請醫療隊參加新春聯誼會。隊員們都十分珍惜這次和同胞相聚的機會。晚上6點半,聯誼會剛剛開始,醫療隊隊長賈旺的手機就響了起來,話筒裏傳來聖費爾南多總醫院同事阿杜利焦急的聲音:一名32歲的產婦,產後4天突然意識喪失,CT顯示顱內大面積出血,若不立即開顱清除血腫,很可能成爲植物人甚至死亡。特多神經外科基礎薄弱,全國只有8名神經外科醫生,腦出血較重的患者大多因救治不力而死亡。產婦的情況更爲複雜,當地醫生緊急求救醫療隊,希望中國醫生能創造奇蹟,挽救患者的生命。

大愛無疆在特多:記中國第二批援特立尼達和多巴哥醫療隊 第2張

放下電話,賈旺和隊員們稍作商量便果斷做出決定,立刻返回醫院。時間就是大腦,搶救產婦,刻不容緩!大使館相距醫院60多公里,路況不好,並不長的路程卻需要至少一個半小時。汽車在坎坷不平的道路上急駛,醫療隊員們不顧顛簸在車上通過手機和主管醫生了解病情,接收CT照片,仔細分析評估手術風險,制定搶救對策。八點多一到醫院,隊員即刻按照既定方案兵分三路:神經科醫生賈旺和湯頡趕到ICU會診病人,麻醉醫生陸瑜和護士劉茜茜到手術室做好術前準備,其他隊員組成保障團隊隨時準備併發症搶救。僅用半個小時,患者就被轉運到手術室,完成了麻醉。血腫清除手術由主任醫師湯劼主刀。第二天還有兩臺手術的賈旺隊長也來到手術室,隨時準備會診。

大愛無疆在特多:記中國第二批援特立尼達和多巴哥醫療隊 第3張

劉茜茜在挑選器械

手術室外,一片寂靜,患者丈夫和家人正在焦急地期盼之中。其實他們並不抱有特別大的希望,因爲本地醫生早就已經說過“很難救活了”。他們將最後的希望寄託在中國醫生身上。特多神經外科手術器械較爲簡陋,開顱用的鑽刀還是過去陳舊的手動鑽。湯主任小心仔細地切開顱骨,一點點地清除顱內血腫,手術整整用了4個小時,憑藉着過硬的技術成功完成了手術。此刻,已是凌晨兩點。當患者丈夫看到妻子平安推出手術室,他激動地喊着“中國醫生太棒啦!”特多的神經外科主任也感慨地說,我們從來沒有救活過一個腦出血產婦,我們甚至覺得沒有搶救意義,謝謝中國醫生,給我們上了一堂最好的人文關懷和急救教學示範課!”

醫療隊帶來的驚喜還有更多。不久之後,醫療隊接診了一名巨大聽神經瘤患者。這是一位年輕的姑娘,此前當地醫生和美國醫生先後給做過兩次切除手術都沒能解除患者的病痛,放療後瘤子卻長得更大了。父母帶着她輾轉三年,四處求醫,都無人敢接手治療。“中國醫生真能扭轉乾坤嗎?”手術室門口圍滿了特多醫生,曾給這名患者做手術的教授也急切地想知道中國醫生怎麼敢做。醫療院長也來到手術室,面對這罕見的疑難病例,他再一次暗示主刀醫師可以放棄。上午十點手術開始,賈旺和湯劼兩位主任醫師打開顱骨,映進眼簾的是溝壑叢生、血管密佈、瘢痕黏連的腦組織,腫瘤與生命中樞及功能神經交織在一起,手術異常困難。兩位醫生沉着冷靜地剝離腫瘤,一道道障礙被來自中國的神經外科專家一步步神奇化解。當腦內鵝蛋大的腫瘤被完全切除時,手術室裏的醫生和護士們都十分震驚。當地醫生預測10個小時才能完成的手術,僅用5個小時就順利地結束了,患者一切穩定。醫療隊高超的醫術,深深震撼了特多同行,“不敢想象在特多能有幸目睹這麼複雜的神經外科手術,而且手術又做得這麼好,這麼快,中國醫療隊不愧是一支世界水準的醫療隊。”醫院院長如是評價。如果說中國神經外科在特多完成的每一例手術都是那麼完美,同樣普外科也能創造令人稱絕的手術。

大愛無疆在特多:記中國第二批援特立尼達和多巴哥醫療隊 第4張

神經外科湯劼醫生在門診

2015年3月13日上午9點,在駐地醫院-聖費爾南多總醫院,加勒比第一例腔鏡甲狀腺切除術即將開始。患甲狀腺瘤35歲的女患者一直不願手術,因爲當地醫生採用頸部開刀可能留下瘢痕,聽說來自中國的鄭建偉醫生能在腔鏡下手術,既能切除腫瘤,又不影響美觀,於是今天她放心地躺在手術檯上。消息早已提前傳遍全院,手術室擠滿了觀摩的醫生,並通過網絡平臺第一時間向環加勒比海20國的外科學會及耳鼻喉科學會實時報道。鄭建偉在患者右腋窩隱蔽部位建立三個微小穿刺點,用改裝的彎頭分離鉗等細心對甲狀腺周圍血管進行分離,一個多小時就乾乾淨淨地摘除了右側甲狀腺及瘤,手術成功了!前來觀摩的醫生興奮的喊道:“加勒比,第一例,加勒比,第一例!”此後他們見到中國醫療隊員們就豎大拇指,誇讚中國醫生是“好樣的!”

大愛無疆在特多:記中國第二批援特立尼達和多巴哥醫療隊 第5張

Mala和其他實習同學來超聲科觀摩血管超聲操作

傳道授業:“中國醫療隊給我們留下的是希望”

精湛的技術是醫療隊的金子招牌,幾例創造特多歷史的成功手術,使醫療隊的名氣大增。隊員走在街上都經常被路人攔住,詢問是否就是新聞裏的中國醫生,一定要跟醫療隊員握握手甚至擁抱。越是受到尊敬和愛戴,越加激發醫療隊員的工作幹勁。大家都在想,僅憑手術驅除當地人民的疾患還遠遠不夠,醫療隊應該有更高的目標,只有爲特多培養一支屬於自己的高水平神經外科,纔是援外醫療最大的價值所在。

大愛無疆在特多:記中國第二批援特立尼達和多巴哥醫療隊 第6張

特多的醫療和公共服務水平與其人均生產總值超過2萬美元的發達經濟不相匹配,甚至屬於落後狀態。在特多全國135萬人口中,能夠上手術檯的神經外科醫生只有8人,還無一人能夠掌握已成世界神經外科主流的顯微手術技術。患者如果病情複雜,需要顯微手術,都要通過政府聯繫到美國就診,長時間的等待和奔波常常貽誤治療最佳時機。由於醫生緊缺,很多醫院只能靠輸入的古巴醫生應對基本的醫療需求。醫療隊到來之前,聖費爾南多總醫院已經整整5年沒有開展過神經外科手術。從國外引進的顯微外科設備,因無人能夠操作,被閒置在手術室庫房裏。看到這種情況,醫療隊決定幫助當地醫院開展顯微外科培訓,讓特多擁有自己的神經外科隊伍,真正惠及特多民衆。

開展顯微神經外科培訓的消息一傳出,不僅引來了神經外科醫生,急診、ICU和整形外科的醫生也紛紛報名參加。第一次培訓,特多醫生就把教室擠了個水泄不通。醫療隊準備了詳細的教學計劃,不僅理論授課深入淺出,還把存滿了文獻、視頻資料的U盤送給每一位學員,方便他們自學。

“每一個文件我們都仔細地挑選過,根據多年的手術和教學經驗,選出最適合初學者的材料,還要兼顧起他們的進階訓練,花了很多心思。學員也都很努力,很多人反覆看,我們特別欣慰。”賈旺隊長提起這份資料,十分自豪。顯微鏡的操作是培訓的重點和難點。顯微鏡中的圖像是實際大小的7到8倍,醫生需要出色的手眼分離能力才能進行精準操作。培訓開始前,有些學員在鏡下甚至找不到自己的雙手。醫療隊制定了詳細的實操培訓計劃,從鏡下撿豆子開始,一步步訓練到雙手配合、雙人配合,逐步提高學員手眼分離能力。3個月後,學員已經能夠在鏡下止血、剪血管,擔任手術助手。培訓進行4個月時,一名學員還在醫療隊的指導下,成功爲一名左臉砍傷的患者實施了特多首例面神經端-端吻合手術。每次醫療隊員做完手術,都有學員趁機“扣下”顯微鏡,抓緊時間練習一會。他們說“中國醫生是最好的老師,我們得努力練習,成爲和他們一樣傑出的醫生。”

爲了能把顯微外科培訓制度化,爲後續醫療隊繼續接力培訓乃至在中國醫療隊徹底離開後仍能持續進行培訓,醫療隊爭取到天壇醫院的支持,向國家衛計委建議:援建一個顯微外科培訓中心,給特多留下一個固定的培訓基地。經過醫療隊的不懈努力,中國-特多顯微外科培訓中心終於在醫療隊離開前的7月9日順利揭幕。揭幕當天,特多衛生部長特意從首都趕來參加儀式,慶祝加勒比地區第一個顯微外科培訓中心的建立。他對當地媒體說,“中國醫療隊給我們留下的是希望!”

大愛無疆在特多:記中國第二批援特立尼達和多巴哥醫療隊 第7張

顯微外科培訓中心揭牌

中心的設備包括練習用顯微鏡、操作檯、顯微操作器材等全套培訓器材。利用這些器材,特多可以培養出一支自己的神經外科隊伍,整個顯微外科也能站到新的起點上。

中國標準:“醫療隊的標準就是‘金標準’”

除了傳授技術,醫療隊還花大力氣幫助聖費爾南多醫院制定醫療流程,規範診療標準。而這一切,都是爲了保證醫療隊離開後,特多醫生能夠有一根參照標杆,提供和醫療隊同等質量的醫療服務。

剛到特多不久,醫療隊神經內科醫生杜萬良發現特多神經內科、神經外科和介入科沒有一個協同會診機制。情況複雜的患者,要先掛一個科室的號,再根據病情被醫生在不同科室間多次轉診,每個號都要等待一個月左右。患者動輒轉診幾個月也得不到全面的診治。因此杜萬良、賈旺和馬寧三位隊員發起了特多第一個多學科門診--腦卒中會診,每週集中半天帶着特多醫生一同出診。患者都說,這個門診好,半年的事半天就能解決。這一舉動的意義不僅在於節省了患者的時間,更在於給特多帶來了新的醫療理念,建立了規範的醫療流程。

除此之外,杜萬良還制定了特多第一個腦梗死溶栓流程。特多生活水平高,患有肥胖、高血脂,腦梗死患者越來越多。但是神經內科發展慢,全國神經內科專科醫生不足10人,聖費爾南多總醫院只有1名神經內科醫生,受訓經歷還不足半年。腦梗死患者一來醫生經常慌了神,更不要提急診溶栓第一時間搶救患者了。看到這種情況,杜萬良根據自己多年的經驗,結合特多醫院情況制定出了一個腦梗死溶栓流程,寫明接診後應做哪些檢查,次序如何,不同檢查結果應給於何種處理,簡明詳細,還手把手帶領特多醫生反覆實踐流程。幾個月下來,特多醫生已經可以單獨處理腦梗死患者,再沒有患者延誤寶貴的治療時機。

大愛無疆在特多:記中國第二批援特立尼達和多巴哥醫療隊 第8張

神經外科賈旺爲當地患者施行膠質瘤切除手術

除此之外,中國醫療隊還留下了多個診療的中國標準:神經外科醫生賈旺和湯劼制定了一整套顱腦創傷和顱內出血的神經外科處理流程,極大地降低了外傷和腦出血的致殘致死率。超聲科醫生楊松制定了血管超聲檢查操作標準,按照她的標準操作訓練,原本要等待3個月到半年才能做上的頸動脈超聲,一個月內就可以完成。她還和神經外科醫生一起制定超聲引導神經外科手術的操作流程。利用超聲引導替代神經導航設備輔助神經外科手術,方便快捷不說,每臺手術還能爲醫院省去12000元的導航租賃費用,一年能夠節省醫療費用百餘萬。護士劉茜茜把天壇醫院的手術管理標準引入特多,爲聖費爾南多總醫院配置兩個標準開顱器械包,一個簡易外傷開顱包,一個垂體瘤手術包,一個聽神經瘤手術包,一個椎板手術包。這一改特多手術室醫療器械缺乏分類,即用即配的情況,急診神經外科手術成爲可能。

聖費爾南多總醫院院長說:“這些流程標準是醫療隊留下的永久財富,中國醫生制定的標準就是金標準,一定會用好它們的。”

兩段國歌:“醫療隊就是中國名片”

提起半年的援外經歷,隊長賈旺說很多故事他都記憶猶新,但其中有兩段國歌,會令他永生難忘。

第一段發生在大使館的歡迎儀式上,大使邀請一支特多兒童樂團用當地特有的樂器鋼鼓演奏中國國歌,歡迎醫療隊。這段國歌徹底改變了賈旺對於援外醫療的理解:“說實話,來的時候我更多想的是這是國家和醫院給我的任務,是我的責任。但當在歡迎儀式上看到當地的孩子用鋼鼓演奏國歌,眼睛亮晶晶地望着我們,我覺得作爲一個負責任的大國,中國該做點什麼。援外醫療也是大國的責任,我們是國家的代表,就是中國的名片,一定要做好它。”醫療隊也果真成爲了一張漂亮的名片。4月的一天,醫療隊應邀到多巴哥島進行義診。義診當日,許多患者慕名而來,希望見識中國醫生的高超醫術。其中一位中年男子找到賈旺說:“6年前我被打了一槍,現在彈頭還在脖子裏,半邊身子都是麻木的,醫生說取不出來,你們能取嗎?”

擁有一流的斯卡布羅總醫院,卻從未做過神經外科手術。醫療隊仔細評估患者病情和醫院設施後決定,在當地完成這例手術。經過3個小時的努力,彈頭被取出。多巴哥衛生局特別召開新聞發佈會,召集當地所有主流媒體,宣佈多巴哥島第一例神經外科手術成功。斯卡布羅總醫院杜克院長十分感謝醫療隊,他說:“我們現代化的醫院是中國人援建的,我們的第一例神外手術也是你們做的。中國醫療隊無私幫助我們發展神經外科,我們將永遠感謝中國朋友。”

特多總理特別接見中國醫療隊,稱讚說:“中國人果然講信用,送來了最好的醫生。”醫療隊離開前的最後一個任務,是舉辦2015年中特神經科學會議。這是英語加勒比地區規模空前的神經學科會議,從來沒有這麼多國際專家到特多開壇講學。會議吸引了加勒比地區200餘名醫生參加,這對只有8個神經外科醫生的特多,是難以想象的事。特多衛生部特意將大會開幕的第一個環節設置成全場起立,奏中國國歌,以表達對中國醫療隊的感謝,這就有了叫賈旺終身難忘的第二段國歌。

大愛無疆在特多:記中國第二批援特立尼達和多巴哥醫療隊 第9張
大愛無疆在特多:記中國第二批援特立尼達和多巴哥醫療隊 第10張

當國歌響起,全體醫療隊員都流下了激動的淚水。賈旺說,“我掉眼淚不是因爲援外吃了多少苦,而是我們通過努力,給國家帶來了榮譽,我們的努力變成了特多對中國人的認可,對國家的認可。”

中國醫療隊的事蹟得到了中國駐特多大使的首肯,引起了特多和國內主流媒體的廣泛關注,也贏得了特多人民以及政府領導人的高度評價,他們爲祖國增添了光彩。

大愛無疆在特多:記中國第二批援特立尼達和多巴哥醫療隊 第11張

相知者,不以萬里爲遠。情深者,常尤比鄰。第二批援特多中國醫療隊用一次又一次成功的救治,一場又一場精心的培訓,在特多播撒下了健康的種子,發展的種子。更用滿滿的責任感和深情,播下了理解和感情的種子,用實際行動踐行了“不畏艱苦,甘於奉獻,救死扶傷,大愛無疆”的中國醫療隊精神,展示了“中國製造”的醫學水平,向黨和人民交出了一張滿意的答卷。(匡遠深、石靜)

今日頭條
常見疾病
醫界要聞
健康科普
醫療資訊
曝光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