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養生頭條 > 今日頭條 > “肥”的不是地方更危險健康需吃動平衡

“肥”的不是地方更危險健康需吃動平衡

來源:養生科普網    閱讀: 500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入夏了,人們穿的衣裳也越來越輕薄,愛美的朋友總覺得身上的肉有點“肥”,特別羨慕那些從不顧忌食量、不運動,卻不胖的人。

“肥”的不是地方更危險健康需吃動平衡

有人怎麼吃都不胖學得來麼

有人喝涼水都長肉,有人卻永遠也吃不胖。這常歸因於遺傳,但也不少見兄弟姊妹間體重差別很大的情況。現在有個新學說,叫做肥胖胎兒起源論。

科學家發現,出生體重過低或過高者,成年以後都更容易發胖。深究起來,在孃胎裏吃不飽的寶寶,出生以後使勁多吃,久而久之當然發胖;而孃胎裏吃得多的寶寶,已養成習慣,不僅生出來胖,長大了多半也胖。

因此,吃不胖的人要看遺傳,還要看出生體重。其實,不僅胎兒期的胖瘦影響成年體重,出生後到兩歲這一階段的營養也很重要,同樣會影響成年體重。算起來,生命開始的前1000天營養可能影響一生的健康,包括體重。

看着瘦不一定健康

胖瘦不應單單看外表,就健康和發生慢性病的風險而言,還應看“內涵”。現在評價體重的常用指標是體重指數(BMI)=體重(千克)÷(身高)2。體重指數在18.5~23.9爲正常,24~27.9爲超重,28以上爲肥胖。體重指數超過24,預示着發生心臟病、糖尿病、惡性腫瘤的可能性增加;超過28,風險更大。

但這只是一種可能,體重指數還只停留在表面,那些體重指數過高者,如果體內脂肪不超標,並不一定會增加患病的可能性。經常參加運動鍛鍊的人,肌肉佔體重的比例更大,體內的脂肪並不多,所以不會因體重指數超標而危害健康。

“肥”的不是地方更危險

體內脂肪多不利於健康,分佈在腹部的內臟脂肪更危險。從外觀上來看,有的人胖在肚子上,看起來像蘋果;有的人胖在臀部,看起來像鴨梨。蘋果型肥胖比鴨梨型肥胖者更容易發生各種慢性病。

脂肪蓄積在身體的哪個部位還會影響形象,女士對腹部、腿部、臀部的脂肪更敏感。能不能改變脂肪在身體內的分佈呢?有人說,吃瘦肉長瘦肉,鍛鍊哪兒瘦哪兒,這都有點形而上學。茶葉中的兒茶素和咖啡因,都有減少腹部脂肪的作用。但如果把希望全寄託於此,多半成不了事。運動也是如此,全身體重若不減,局部運動改變脂肪分佈的作用就有限。

體重變化和脂肪分佈要看吃動平衡

到目前爲止,除了外科手術,還拿不出什麼好辦法改變身體的脂肪分佈,但所能證明的硬道理非常簡單,那就是不論體重變化和脂肪的分佈如何,關鍵是食量和運動量的平衡。吃進去的能量多於運動消耗的能量,剩餘的能量就會轉變爲脂肪,蓄積在體內;反之,就要分解脂肪,彌補虧空的能量。

我們食物中的蛋白質、脂肪和糖(包括澱粉)含有能量,體內能量富餘時,都可以轉變爲脂肪。所以,節食的關鍵是控制能量的攝入。步行等有氧運動,主要靠脂肪供能。練肌肉,同樣消耗大量脂肪。所以只要動,就會消耗脂肪,並且首先會消耗腹部脂肪。

多數人平時不可能長時間、高強度地運動,因此要減輕體重,節食是必需的措施。如果每天能步行一兩個小時,減少腹部脂肪的效果會更加明顯。切莫相信不節食、不運動就可減肥。

減肥,說來容易,做起來難。過去幾十年,科學家付出巨大努力,就是沒有找到捷徑,適度節食加運動還是不二之選。所以,個人意志非常重要,如果自己的意志不是很堅定,不妨降低點目標,保持現有的體重也是一種成功。還請記住,愛運動的胖人相比那些不運動、表面上看起來瘦的人更健康。(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李可基)

今日頭條
常見疾病
醫界要聞
健康科普
醫療資訊
曝光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