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養生頭條 > 健康科普 > 三餐什麼時候吃對身體最好

三餐什麼時候吃對身體最好

來源:養生科普網    閱讀: 453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俗話說,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三餐飲食是一天中必不可少的,不管是不吃早飯還是不吃晚飯,對於人體都是有一定的傷害的。一日三餐在什麼時候吃最好呢?小編給大家講講三餐什麼時候吃最好、加餐時間是什麼時候以及春季不能吃哪些東西。

三餐什麼時候吃最好

早餐

早餐:6:30-8:30

早餐是一天中的第一餐,也是最爲重要的一餐。經過一晚上,體內儲存的糖原基本被消耗殆盡,需要從食物中獲取能量,防止低血糖現象。因此,早餐要吃得豐盛,多吃富含蛋白質、碳水化合物的食物,當然也要適量攝入脂肪。雖說早餐要吃得豐盛,但是還是要避免一些高熱量和高油脂的食物中國營養學會建議,早餐一餐的攝入熱量應占一天總熱量的25%-30%。

三餐什麼時候吃對身體最好

午餐

午餐:11:30-13:00

午餐是承上啓下的一頓,早上忙碌的工作後,早餐提供能量基本被消耗完,而下午還需要繼續工作。中午這頓要補充充足的熱量來使得人們保持工作效率。午餐熱量約佔一天熱量的30%-40%。食物方面也要多樣化,首先主食是必須的,爲了達到更好的減肥效果,可以用細糧搭配粗糧作主食,比如在白米飯中放些黑豆。菜餚方面要搭配一些葷菜,但還是要素菜爲主。

晚餐

晚餐:18:00-20:00

晚上運動少,熱量消耗少,進食過多容易導致熱量過剩。但是晚餐離下一餐相隔12小時,中途難免會感覺飢餓。因此,晚餐最好進食一些飽腹感強但是熱量低的食物。比如粗糧、水果、蔬菜等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晚餐的攝入熱量中國營養學會建議爲一天熱量所需的30%-40%。鑑於減肥需要,可以適當減少晚餐攝入熱量,但是千萬不要不吃晚飯減肥。

加餐時間

上午加餐10:30

上午10點半左右,人體新陳代謝速度變快,大部分人往往會隱隱感到有些餓了,這個時間需要吃個加餐補充能量,特別是學生、上班族等用腦一族,有助於集中精力、保持高效的學習工作狀態。加餐不拘一格,可以吃一個黃瓜或西紅柿,還可以喝半杯牛奶、1小瓶酸奶、兩三塊豆腐乾或者一小把堅果。值得注意的是,加餐後,午飯就要根據胃口酌情減量。

下午加餐15:30

下午茶15:30。午飯和晚飯的間隔時間較長,到了下午16點左右,體內葡萄糖含量已經降低。提前吃點下午茶,可避免思維變緩,防止出現煩躁、焦慮等不良情緒。下午茶要像正餐那樣搭配,最好挑選2~3種具有互補作用,可以保證營養均衡的食品。比如一種穀物食品(餅乾、麪包幹),配一種奶製品,或一個時令水果,飲料以白開水和清茶爲宜。

春季不能吃哪些東西

一、發黴甘蔗

正常甘蔗的橫切面是白色、無味的。受到真菌污染而發黴變質後甘蔗質地較軟,外皮無光澤,顏色較深,有酸黴等異味,且截面呈淺黃色、淺褐色至深褐色,甚至出現黴點。黴變甘蔗含有神經毒素,損傷人體中樞神經系統,食用後2—8小時即發病,嚴重者出現昏迷、呼吸衰竭、死亡,其死亡率和出現後遺症的概率達到50%。

三餐什麼時候吃對身體最好 第2張

二、四季豆中毒

四季豆俗稱刀豆、芸豆。生的四季豆中含皁甙和血球凝集素,徹底加熱可破壞這兩種有毒物質。若加熱不徹底,毒素留存極易導致食物中毒。一般吃後0.5-5小時便會發病,先是胃部不適,繼而噁心、嘔吐、腹痛;部分患者還會出現頭暈、頭痛和發熱等症狀。

三、發芽馬鈴薯

馬鈴薯又稱土豆、山藥蛋、洋山芋,是我國家庭常用的蔬菜,很多農民家裏都會儲存一些,隨吃隨做。時間稍長,土豆表面會長出綠芽。馬鈴薯營養豐富,但內含有龍葵鹼,但未成熟馬鈴薯和發芽馬鈴薯含龍葵鹼較高,進食後極易中毒。

四、鮮黃花菜

鮮黃花菜裏含有秋水仙鹼,本身無毒,但是進入人體後,被氧化成氧化二秋水仙鹼就有毒了。可出現噁心、嘔吐、腹痛、腹瀉、口渴等症狀,嚴重者可有血便、血尿或無尿。據專家介紹,秋水仙鹼是水溶性的,食用鮮黃花菜前一定要先經過處理,去除秋水仙鹼。

五、鮮木耳

春季是南方木耳瘋長的季節,有人認爲,剛採摘的木耳鮮嫩可口,但專家提醒大家還是不要立刻就食用,因爲新鮮木耳含有一種卟啉類光感物質,人食用後,會隨血液循環分佈到人體表皮細胞中,受太陽照射後,會引發日光性皮炎。這種有毒光感物質還易被咽喉粘膜吸收,導致咽喉水腫。

三餐什麼時候吃對身體最好 第3張

六、野蘑菇

每年春季,毒蘑菇生長旺盛,是引起毒菇中毒的高發季節。每年均有相當一部分羣衆因採食野蘑菇中毒甚至喪命。衛生監督部門提醒市民珍惜生命,提高警惕,切勿採食野蘑菇。

三餐的科學進食的時間主要就是這幾個時間段了,當然,若是由於工作或者是一些其他原因的話,可以適當的根據自己的作息來調整。早餐吃的過早的話,在中午的時候,可以適當的加上一餐。春季是非常容易發生疾病的時期,所以在春季飲食一定要注意。

今日頭條
常見疾病
醫界要聞
健康科普
醫療資訊
曝光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