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養生頭條 > 健康科普 > 怎樣給孩子更好的補充營養 這些辦法可以

怎樣給孩子更好的補充營養 這些辦法可以

來源:養生科普網    閱讀: 498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孩子的營養要從小開始抓起,對於有孩子的家庭,經常會有這種畫面,媽媽端着一碗飯追着孩子餵飯吃,可是寶寶卻總是這個不愛吃,那個不愛吃。這很讓做家長的頭疼,因爲他們知道孩子需要補充這些營養,可是比起那些可口的零食,寶寶自然是不願意吃這些飯,可是寶寶不吃飯就不能很好的成長。所以很多家裏人都很煩惱,該怎樣才能讓寶寶如何健康成長。在平時就應該少給孩子吃一些零食、糖果、這些食物本來就對身體沒什麼營養,而且寶寶還特別喜歡吃,下面就一起來看看如何給孩子補充營養。

怎樣給孩子更好的補充營養 這些辦法可以

爲了不要讓父母的“關心”變成孩子眼中的“糟心”,如何給孩子補充營養,我們還得從長計議。首先要做的就是,改變錯誤的想法和觀念。

一、給孩子補營養的誤區有哪些?

想必不少父母都有同樣的疑問:

有營養的東西沒少吃,爲什麼孩子還老是感冒生病?

以爲給孩子多吃一點就能長高,但1年過去了,孩子始終沒長高!

對身體有益的食物都讓小孩吃,但他們就是不愛,次次都要逼才吃!

孩子的飲食問題,父母們總有數不清的困惑。尤其在給孩子選擇如何補充營養的時候,還有不少父母陷入了認知誤區中,比如:

1、攝入高蛋白就營養好。

2、預防孩子肥胖,限制脂肪攝入。

3、吃得越多,營養攝取量就會越豐富。

4、孩子胖一點代表營養好。

5、小時候挑食偏食影響不大,大一些自然會改正。

6、用水果或蔬菜來互相代替對方。

二、如何更好地給孩子補充營養?

要糾正認知誤區,讓孩子營養吸收更好,不妨來做個大改變,給孩子一個驚喜吧!關於孩子營養吸收,聰明的父母都會有以下的這些認識哦!

支招1:吃得好不一定吃得對。

怎樣給孩子更好的補充營養 這些辦法可以 第2張

比如,不少家長認爲牛奶+雞蛋就最營養,因此一連幾天都給孩子吃同樣的早餐;孩子不愛吃蔬菜、水果,就用其他食物去代替,這都很有可能出現維生素攝取不足的問題。穀物以及其蔬菜水果中裏面含有的豐富維生素對生長髮育也都有重要意義。

飲食一定要均衡。不能單一吃某種食物,也儘量不要用一種食物去替代另一種食物,以防養成挑食偏食的壞毛病,防止營養吸收不全面。各種各樣的食物都要適當吃一些,比如給孩子喝牛奶吃雞蛋時,適當增加些穀物,蔬菜、水果變着法弄給孩子吃。

如果遇到孩子實在不愛吃蔬菜水果的情況,一定不要強迫孩子吃,在糾正這個問題的同時,不妨換一種更容易讓寶貝接受的方法,也還是可以保證維生素的攝取。

支招2:吃得多不代表長得高。

身高與遺傳、運動、睡眠、飲食等多方面因素有關,從飲食方面來說,並不意味着吃得多就能攝入更多長高相關的營養元素,還要吃得對。

飲奶能促進兒童生長髮育!奶及奶製品中鈣含量豐富且吸收率高,是兒童鈣的最佳來源。而2-5歲的兒童,每天保證300-400ml的奶或相當量奶製品,能保證鈣的攝入量達到適宜水平。

支招3:營養好不一定抵抗力好。

有父母認爲,只要多給孩子補充了營養,孩子抵抗力自然就會好。其實,抵抗力與多方面相關,比如均衡的飲食、充足的睡眠、適當的運動等等。

加強運動,保證良好睡眠質量,防寒保暖等都能提高抵抗力,尤其在寒冷的冬季,更要注意這些方面。

支招4:營養多不一定吸收好。

據數據顯示,3-10歲的孩子,由於活動範圍、興趣愛好增加,更容易出挑食、偏食、飲食無規律等問題,這些都會影響營養的吸收。所以,不要以爲平時多補充營養,孩子就能全盤吸收!

2-5歲的兒童每天應該進行至少60分鐘的體育運動,最好是戶外運動!適當的運動能增加食慾,促進營養消化和吸收。

怎樣給孩子更好的補充營養 這些辦法可以 第3張

支招5:有營養的食物不一定好吃。

這麼多年的經驗告訴我們,有營養的食物似乎都不太美味,孩子也是這樣想的!

聰明的媽媽不會強迫孩子吃東西,只會通過一些客觀的辦法來增加食物的美味度以及提高孩子的飲食興趣,比如,改變烹調方法,嘗試新的擺盤方式,給孩子準備一套有趣的餐具等等。

以上是小編給大家支招的給孩子全面補營養的小方法,看似不易做起來卻簡單哦。趁着節日,還可以將它們作爲禮物送給寶貝,一舉兩得!

小編結語:現在的年輕父母在孩子餵養觀念中有一些錯誤認識,有很多地方都不是很清楚,而且很多家庭都特別的寵小孩,小孩想要什麼都都會買給他,想吃什麼就會給他吃,哪怕心裏知道吃多了對孩子不好,但是寶寶一哭一鬧,心就軟了,但其實這樣對孩子是很不好的,如不糾正,對孩子的生長髮育和身體健康將產生不利影響,應當引起重視。喜歡吃零食的寶寶都不喜歡吃飯,久而久之,就會養成挑食的毛病。這樣就很不利於寶寶的健康成長,但是也不能只攝入一種營養給寶寶,要全方面的增加營養。

今日頭條
常見疾病
醫界要聞
健康科普
醫療資訊
曝光臺